t55p1399

标签: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

指望美联储降息?等着美国的“新常态”吧,再也没人买低息国债了,4.5%都算低的了

指望美联储降息?等着美国的“新常态”吧,再也没人买低息国债了,4.5%都算低的了

指望美联储降息?等着美国的“新常态”吧,再也没人买低息国债了,4.5%都算低的了1.人们对于美国减息有一种误解,尤其是特朗普,似乎只是鲍威尔在顶着不降息。只要换一位美联储主席,或者数据证据够了,就降息了,甚至直接降两格。而降息之后,美债的利息压力就能大幅缓解。2.在最好的时候,美联储甚至搞了相当长时间的“零利率”。那时美国10年、20年、30年期国债以低得不可思议的1.3%利息销售出去,市场资金积极购买。如果特朗普能回到这么好的时光,那问题就简单了。37万亿美元国债中,4%-5%利率高息的是最近三年发的,用1%的低息国债去置换,再多美债都不是问题。3.这些好事,对应了国债利率不断下降的时期,也是美国财政舒服的好日子。有赤字,但按现在的标准不值一提,随便发点低息国债就不成问题了,市场抢着要。甚至出了极大的经济停摆的危机,也可以一次性发债筹集好几万亿美元救急,而市场仍然是抢着要,美债利率不断走低。4.那时能有好事,是因为图一的“自然利率”确实在走低,彭博社计算的,多种因素决定的。如婴儿潮时期的员工数量、退休数量,通胀率,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美债购买意愿,经济增长与债务增长。在这些神奇的因素作用下,市场真的相信了低息美债,1.3%就买。然后通胀来了,购买者亏掉了一半。现在自然利率已经拐头向上了,而实际利率会比它更高。5.如果美联储降息,降到零,会面对很大的麻烦。发展中国家因为通胀,都有不低的利率,不然市场会乱套,人们不敢存钱了,会各种渠道换外汇。以前通胀不高的关键是,并非一年通胀不高,而是“长期通胀预期”都不高。现在,预期已经崩坏了,即使暂时压低通胀率,远期通胀预期都很高。长期国债买家已经觉得风险高到不可接受了,一旦通胀来了,买低息国债就会大赔。还有全球去美元化、再次经济危机QE再来的预期,这都在自然利率之外,大幅提升了市场利率。6.结果是,不管美联储如何忽悠降息,长期美债利息都至少会在4.5%以上。在不太好的情况下,考虑到美国要花钱办一堆大事,自然利率会升到4%以上,而长期美债利率会升到6%。7.这就是美国的“新常态”:再也没人买低息国债了。时间一长,这就是发展中国家样的债务结构了,而结果会是美元价值的崩溃。当美债总额迅速增长到50万亿、60万亿美元,外界对于美元的信心会彻底崩溃。而这就是目前已经发作的美国最深层经济问题,美国财经数据的长期预期不好了,很多假设都崩溃了。许多大师都发出了警告,变局会是前所未有的,会比2008年更大,那时还可以印刷几万亿美元来救,再出事就没救了。
美联储降息已定?感觉又是白宫和美联储唱的双簧,特朗普在股市肯定又大赚了一把。

美联储降息已定?感觉又是白宫和美联储唱的双簧,特朗普在股市肯定又大赚了一把。

美联储降息已定?感觉又是白宫和美联储唱的双簧,特朗普在股市肯定又大赚了一把。美联储成员戴利宣称降息时机已临近,美股继上周五大跌后周一又大涨。戴利是谁?发布消息的为什么不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而是戴利?戴利是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,2027年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票委,也就是说她是美联储一个具有投票决定权的成员。无论是通胀还是就业,数据对美国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都知道特朗普想降息还债,而鲍威尔就是迟迟不配合。特朗普可以炒劳工局局长的鱿鱼,但无权解雇鲍威尔的职务,这也许就是戴利出来发声的原因了。降息可能推高通胀,劳动力市场疲软反应了经济回暖无力,但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,美国股市的反应都是很热情、很激烈,也很诡异。而真降息对我们来说即是好事也是坏事,有利的方面当然是资金要离开美国市场往我们这儿分流一部分,不利的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大,外贸出口会受到打压。大A的反应还算理性,没有跟着美股狂飙,而是小幅拉升稳稳站上了3600点,看来我们还是有准备的……
特朗普考虑四位美联储主席候选人,财政部长贝森特退出竞选。美联储​​​

特朗普考虑四位美联储主席候选人,财政部长贝森特退出竞选。美联储​​​

特朗普考虑四位美联储主席候选人,财政部长贝森特退出竞选。美联储​​​

8.5美联储官员辞职生变,投资人赌美联储会在9-10月分别降息25--50个基点

8.5美联储官员辞职生变,投资人赌美联储会在9-10月分别降息25--50个基点。周一,美道指涨1.34%,纳指涨1.95%,标普涨1.47%。欧洲三大股指集体收红,英、法、德分别上涨0.66%,1.14%,1.42%。美大型科技股普涨,其中英伟达、谷歌、博通涨超3%,特斯拉、微软涨超2%。今天A股cpo板块会跟随英伟达止跌反弹。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,其中金龙指数涨1.33%,小鹏涨4.5%,哗哩京东涨幅超2%,阿里高开低走小幅收红,蔚来大跌超8%。国际黄金每盎司涨29美元,今天贵金属有色金属板块有望延续反弹。人民币继续反弹,美元走贬,利好港股。美股低空经济板块大幅上涨,生物医药与减肥药止跌反弹。今天创新药反弹。A股大盘经过三天的回调,基本上消化了技术面调整需求,不少散户被洗出,周一大盘表现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,虽然是缩量反弹,说明抛压比较轻,缩量反弹还要反弹!机器人概念多重利好加持,昨天突破整理平台压力区域,继续看涨,不要被甩下车!
美联储终于释放要降息的信号了,而且远远大于预期现在市场一致预期美联储今年会降息

美联储终于释放要降息的信号了,而且远远大于预期现在市场一致预期美联储今年会降息

美联储终于释放要降息的信号了,而且远远大于预期现在市场一致预期美联储今年会降息两次,但这次美联储官员表示会高于两次。交易员预期降息将会出现在9月和12月,如果出现第三次降息,将会出现在9月至12月之间,这是对于资本市场非常大的利好。如果美联储降息世界各国央行都有了降息的空间,这将给资本市场增加很多的流动性,股市将会受到刺激上涨。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等着美联储降息,只有美联储降息才不会被收割,否则叠加上关税的政策,各国都有被收割的风险。
为了能收割到东方大国,美联储就是不降息,宁愿每年支付1.5万亿的债务利息,也不肯

为了能收割到东方大国,美联储就是不降息,宁愿每年支付1.5万亿的债务利息,也不肯

为了能收割到东方大国,美联储就是不降息,宁愿每年支付1.5万亿的债务利息,也不肯降!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说到美联储的利率政策,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“高利率用来对抗通胀”。没错,这是表面原因。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:如果美联储降息,会有什么后果?先不说对美国的直接影响,光是对美元的冲击就够让美联储头疼的了。我们要知道,美元不仅仅是美国国内的货币,它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工具,尤其是在亚洲和欧洲,美元几乎无处不在。如果美联储降息,那么美元将面临贬值的压力。而一旦美元贬值,全球资本流动就会受到影响,尤其是资本外流到亚洲的现象将会加剧。这对于那些依赖美元的经济体来说,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冲击。你想想,美元不再坚挺,全球经济局势岂不是会乱成一团?美联储深知这一点,它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控制美国本国的通胀,更重要的是通过高利率保持美元的“霸主地位”。而这背后的核心,就是通过保持高利率来打压亚洲货币的相对价值,从而维持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。看似美联储“为了自己的经济好”,其实它是在全球经济的大棋盘上,用美元的力量收割着其他经济体,尤其是东方的大国。说到这一点,我们不得不提一个非常关键的数字1.5万亿,这不是美联储每年为自己的债务付出的利息,而是美国为了保持美元地位而愿意支付的“代价”。在全球经济体系中,美元的霸主地位并不是理所当然的,而是美联储通过种种手段维持的。美国每年为了维持其经济命脉,愿意支付巨额的债务利息,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信号——美联储不惜一切代价,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。你可能会问:“这不是在浪费吗?明明每年都要支付这么多的利息,为什么美联储还这么固执地不降息?”答案就在于,美国的经济能够依赖这个庞大的债务体系。只要美元继续占据全球贸易、金融的中心地位,这些“债务利息”不过是小小的牺牲。至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困境,尤其是亚洲国家的资金外流、货币贬值、企业倒闭,美联储可以说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。他们关心的,始终是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,而不是其他国家的经济风波。亚洲国家,尤其是中国、日本和印度,正面临着美联储这一高利率政策带来的双重打击: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。由于美国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全球资本流入,使得亚洲国家的资本市场受到严重压力。资本外流不仅让这些国家的股市和债市表现不佳,更导致了货币贬值的恶性循环。举个例子,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就因为美元的强势而不断加剧。为了维护本国经济稳定,亚洲国家不得不通过提高利率来抵御外资流出,然而这种“自救式”的政策不仅加剧了企业倒闭的风险,也带来了国内经济增长的负担。而这一切,都是美联储为了维护美元地位的副作用。美联储究竟是为了自己的经济稳定,还是为了全球的金融秩序,甚至是为了某些“更大”的利益?这个问题,恐怕只有美联储的决策者才知道。表面上看,美联储的高利率政策是为了打击通胀,但背后的战略意图却是为了巩固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。这场“全球博弈”并不是没有代价的。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和经济困境,最终会影响全球供应链和市场需求,进而反作用于美国经济。虽然美国表面上看似“得意洋洋”,但高利率带来的全球经济不稳定,最终可能对美国经济本身带来威胁。毕竟,世界经济并非美国一国的独角戏,全球经济的动荡,必然会影响到全球贸易和投资流动。
2026年也许将爆发全球金融危机!回看美元的历次加息和降息周期,在美国收割全世界

2026年也许将爆发全球金融危机!回看美元的历次加息和降息周期,在美国收割全世界

2026年也许将爆发全球金融危机!回看美元的历次加息和降息周期,在美国收割全世界的同时,都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美联储的每一次加息和降息,都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全球金融“收割机”,2025年8月,美联储刚刚完成了连续第十次加息,将利率推高至16年来的最高点。而就在同一时间,全球市场已经开始剧烈震荡,欧洲股市下跌、新兴市场货币贬值、银行系统承压,甚至连美国自己的经济数据也开始出现疲软迹象。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,从2008年次贷危机到2020年疫情金融风暴,每一次美元政策的剧烈转向,都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动荡,而这一次,越来越多的信号表明,2026年可能成为下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点。美联储的加息从来不是孤立事件,每一次利率上调,都会让全球资本疯狂回流美国,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贬值、债务压力飙升。2025年,美联储的激进加息已经让多个国家陷入困境,海湾国家股市暴跌、欧洲经济增长几乎停滞、日本央行被迫干预汇率。更可怕的是,美国自身的债务问题也在恶化,国债规模占GDP比例高达124%,利息支出已经吞噬了近20%的财政收入。如果美联储继续维持高利率,未来将有超过16万亿美元的美国企业债和国债集中到期,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,全球金融体系将面临系统性崩塌。然而,美联储的降息也未必是救世良方,2025年8月,市场已经开始押注美联储即将转向降息,但历史告诉我们,降息往往是危机爆发前的“最后信号”。2007年,美联储降息未能阻止次贷危机;2019年,降息后全球迎来疫情金融风暴,这一次美联储降息的动机同样耐人寻味。表面上是通胀“得到控制”,但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美国债务压力已经逼近极限,一旦降息短期可能刺激市场,但长期来看,美元信用将进一步受损,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将加速。摩根大通在2025年4月的一份报告中警告,全球衰退的概率已升至60%,而达利欧更是直接预测,未来5年爆发全球债务危机的概率高达65%,而2026年的风险并非空穴来风。首先如果美联储无法在2026年前有效降息,美债市场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,甚至技术性违约,这将直接动摇美元霸权。其次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仍在加码,全球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正在推高通胀,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。还有新兴市场崩溃,尼日利亚已被预测可能在2026年陷入债务违约,而更多依赖美元债务的国家可能步其后尘。至于2026年是否会成为下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起点,目前来看风险正在累积,美联储的政策转向、美国的债务危机、全球贸易战的连锁反应,每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引爆点。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唯一的生路或许是做空“旧秩序”的殉葬品,做多“新秩序”的硬通货。
接下来的一个多月,还有一个重磅的利好,我为数不多在乎的利好,就是美联储的降息事件

接下来的一个多月,还有一个重磅的利好,我为数不多在乎的利好,就是美联储的降息事件

接下来的一个多月,还有一个重磅的利好,我为数不多在乎的利好,就是美联储的降息事件。美国非农数据非常糟糕,川普和鲍威尔的过招已经有十几个回合了,目前还没有分出胜负,都在硬撑着,我猜鲍威尔也是握着这个筹码跟川普僵持着待价而沽。但不管怎么样,美联储最终在这一个多月内会降息,而这个降息将成为A股空中加油的重要动力。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大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说白了,就是
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大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说白了,就是

美联储不傻,没有收割到中国这块大肥肉,就是坚持不降息,硬挺到七月份,说白了,就是在等中国先撑不住。休斯顿的加油站里,戴夫盯着油价牌发呆。92号汽油每加仑涨到4.3美元,比三年前贵了近一半。他开卡车跑长途,每月油钱比房贷还多,而房贷利率早就破了7%,银行寄来的账单上,利息那栏的数字刺得人眼睛疼。都怪美联储那帮人,"旁边加油的老头嘟囔,"利率扛那么高,日子没法过了。戴夫没接话,他想起上周在洛杉矶卸货时,路过的房产中介门店,玻璃上贴着"转租"的告示,以前门庭若市的地方,现在连灯都懒得开。这些美国老百姓的愁事儿,华盛顿的会议室里似乎不太在意。美联储的官员们正盯着屏幕上的曲线,一条是中国外汇储备的3.3万亿,另一条是美国国债的36万亿,两条线像在拔河,谁也不肯松劲。三年前开始加息时,他们心里有本账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利率一提,泰国铢就崩了,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见了底,最后只能把港口、电站低价卖给美国资本。这次,他们想把这出戏搬到中国身上。数据好像在配合。2024年,广东那家光伏企业的美国工厂,美元贷款利率比国内高5个点,老板在电话里跟总部诉苦,利润被啃得只剩骨头。民间资本也在动,两年里往美国流的量涨了三成,高净值人群的资产清单里,美股、美债的占比悄悄往上爬。可中国的反应有点出乎预料。深圳的港口里,新能源汽车正往欧洲的货轮上装,海关的数据显示,这类出口今年涨了54%,船东拿着人民币结算单,说比用美元省心。巴西的大豆商更直接,最近跟中国签的合同,货币单位从美元换成了人民币,"不用总看美联储脸色",他们在酒会上跟中国商人说。这些事让美联储的算盘有点卡壳。他们原本想,只要利率扛住,中国就得跟着加息,一加息,国内经济就冷下来,房地产、地方债准得出问题。可中国没按剧本走。上半年降了两次准,浙江的小商品老板王磊拿到了低息贷款,添了两条生产线,"国内钱够用,犯不着去美国挨高利息",他跟供应商说。美国自己的银行体系里,雷早就埋下了。硅谷银行倒闭后,有人扒出数据,全行业手里的国债浮亏超过6000亿,相当于半年白干。纽约的银行家们私下聚会,都说再这么扛着,下一个爆雷的可能就在街角。国际上,跟着美国加息的国家已经扛不住了。印度的摩托车销量跌了15%,总理在集会上被追问经济问题,只能笑着转移话题。阿根廷更惨,老百姓扛着比索去黑市换美元,汇率牌上的数字一天变三回。这些国家的困境,原本是美联储给中国准备的。七月都快过完了,美联储还在硬撑。他们赌中国房地产先出问题,赌地方债务压垮财政。可中国的保障性住房贷款额度刚提了40%,烂尾楼复工率比上月高了七个点。芝加哥的超市里,中国制造的小家电依然堆得满货架,只是价签上的美元数字,比三年前高了不少。收银员扫描商品时,屏幕上突然跳出支持人民币支付"的提示,她愣了愣,问排队的顾客:"现在都用人民币了?戴夫加完油,发动卡车往达拉斯赶。收音机里在播美联储不降息的新闻,主持人说还在等中国先撑不住。他猛踩了脚油门,心里骂了句:先撑不住的,说不定是我们自己。车窗外,休斯顿的阳光刺眼,可路边不少店铺挂着"出租"的牌子,像一张张没精打采的脸。对于这种情况,中国的网友笑翻了,有网友表示美联储这波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,一边是国内房贷飙到7%,老百姓怨声载道,一边还攥着高利率不放,明摆着就是想等中国先松劲。说实在的,当年割东南亚韭菜那套早过时了。中国手里有3万亿外汇储备打底,新能源车、光伏这些产业还在海外攻城略地,哪是那么容易被拿捏的?不过咱们企业也确实难,听说广东有家光伏厂在美国贷款,利率比国内高5个点,这利润活生生被啃掉一块。还好国内政策稳得住,降准、保交楼一步步来,没跟着乱加息。那么你们怎么看呢?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,麻烦您点一下关注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!
IMF可能低估了中国,现在外媒已经察觉到了! 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

IMF可能低估了中国,现在外媒已经察觉到了! 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

IMF可能低估了中国,现在外媒已经察觉到了!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发布的全球经济预测引发了不少讨论。根据他们7月底的最新报告,今年全球经济预计增长3%,比四个月前的预测上调了0.2个百分点。不过具体到各个主要经济体,情况差异很大:美国预计增长1.9%,欧元区仅1%,而中国被IMF上调至4.8%。咱们上半年GDP已经冲到5.3%,出口和消费最近都传来捷报,下半年的潜力可能远超预期。IMF这次上调预测主要是因为企业担心美国加征关税,提前囤货推高了短期贸易量。比如美国原计划8月1日大幅提高关税,结果很多进口商赶在之前疯狂下单,这种“应激反应”让全球贸易数据短暂好看了些。但IMF也警告,这种增长是“扭曲的”,就像打了激素的运动员,短期爆发力强但不可持续。真正的风险还在后面——如果关税政策反复、地缘冲突升级,或者财政赤字导致利率飙升,全球经济随时可能掉链子。再看美国和欧元区的情况。美国今年1.9%的增速看似比欧元区高,但背后藏着不少隐忧。一方面,特朗普政府的减税和基建政策确实刺激了经济,但代价是财政赤字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,预计今年赤字率将达到7%。另一方面,高利率环境虽然抑制了通胀,但也让企业和个人贷款成本飙升,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降温迹象。更麻烦的是,关税带来的成本正在向消费者传导,IMF预测美国通胀率可能长期高于2%的目标,这意味着美联储降息的空间很小,经济“硬着陆”的风险依然存在。欧元区的情况更让人头疼。1%的增速里有很大水分——爱尔兰对美国药品出口突然暴增,硬生生拉高了整个欧元区0.1个百分点。如果去掉这个特殊因素,欧元区实际增速只有0.9%,几乎原地踏步。欧洲的问题是结构性的:能源价格波动、制造业外流、人口老龄化,再加上英国脱欧后的贸易壁垒,这些老毛病一直没治好。更尴尬的是,欧洲央行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左右为难,既不敢大幅加息压制物价,又不能降息刺激经济,政策空间比美国还小。相比之下,中国经济的表现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。上半年5.3%的增速已经超过IMF全年预测,而且增长质量明显提升。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,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.8%,消费真正成了“主引擎”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今年突破50万亿元,服务消费比如旅游、健康、教育等新业态增长迅猛,很多地方的文旅项目春节期间收入翻倍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消费升级趋势明显,老百姓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,智能家电、新能源汽车、定制化服务成了新宠。出口方面,中国展现出惊人的韧性。尽管中美贸易摩擦持续,但企业通过开拓一带一路市场、优化产品结构,上半年出口依然增长7.2%。像电动汽车、光伏产品、锂电池这“新三样”,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30%,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对美出口下降的部分被其他市场补上了——东盟、中东、非洲的订单大幅增加,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的策略奏效了。政策层面,中国的“组合拳”打得又快又准。国家发改委推出的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,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直接补贴企业和消费者,光汽车以旧换新就带动销售额超1万亿元。金融政策也在发力,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.92万亿元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,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链得到有效支持。这些政策就像给经济注入了“营养液”,既缓解了短期压力,又为长期增长埋下了伏笔。不过,中国经济也不是没有挑战。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还在持续,部分房企的债务问题尚未完全化解;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依然较大,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影响了基建投资的速度。但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,而且政府已经采取了针对性措施。比如,央行通过“保交楼”专项借款稳定房地产市场,财政部通过债务重组缓解地方财政压力,这些政策正在逐步见效。上半年5.3%的增速意味着下半年只要保持4.3%就能完成全年目标,而从7月份的PMI数据看,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保持在扩张区间,企业信心指数达到52.6%,说明市场对未来充满信心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经济的“新动能”正在加速成长: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、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,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0%,这些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当然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。地缘政治冲突、贸易保护主义、气候变化等问题,随时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外部冲击。但正如过去几年所证明的,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应变能力是世界一流的。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,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,就一定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如泰山,实现经济的行稳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