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55p1399

标签: 环保

说起来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奈斯,真挺有意思。人家干完大使就没回欧洲,也没去土耳其继

说起来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奈斯,真挺有意思。人家干完大使就没回欧洲,也没去土耳其继

说起来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奈斯,真挺有意思。人家干完大使就没回欧洲,也没去土耳其继续当官,反而一头扎进了云南深山,开荒种地过起了农夫生活。你能想象吗?一位比利时前驻华大使,在卸任之后,没有回到繁华的外交舞台,而是一头扎进了中国云南的深山里,当起了“农夫”。他就是帕特里克·奈斯。奈斯出生在非洲刚果,童年时期就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云南那片红土地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,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,他说这里就是他的“心灵归宿”。2013年,他来到了东川区园子村,在那荒无人烟的山上,创建了卡比杉农场,开启了一段独特的“朴门农业”实践。所谓“朴门农业”,就是拒绝使用化肥和农药,完全依靠自然的循环来进行农业生产,同时还把科技和生态融合在一起。这在很多人看来,简直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但奈斯做到了,他成功培育出了高产量的玫瑰和蜂蜜。这可不仅仅是种出了花、产出了蜜,更是为可持续发展树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范本。云南的农业历史,是一部人与自然共舞的史诗。早在千年以前,云南的哈尼族人就在哀牢山区开垦出壮观的梯田,层层叠叠的稻田依山而建,如同大地的指纹。他们用巧妙的水系设计,将山泉引入田间,形成“森林-村寨-梯田-水系”的生态循环,堪称古代生态农业的典范。而茶马古道上,普洱茶沿着马帮的足迹走向世界,不仅带动了贸易,更让云南的农耕智慧与多元文化深度融合。这些历史积淀,让云南的农业始终带着一种“敬畏自然、顺势而为”的基因。奈斯选择在这里实践朴门农业,或许正是被这片土地古老的农耕智慧所触动。在古代,也有不少人选择回归自然,去追求一种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。东晋的陶渊明,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辞去官职,回到田园。他在《归园田居》里写道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那种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享受,和奈斯扎根云南深山的心境是多么相似啊。他们都不愿意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,选择了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。在现代社会,“全球有机农场网络”的一些成员,他们在世界各地的乡村,用生态友好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。他们和奈斯一样,都坚信可持续农业的力量,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,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。而云南本地,也有许多农民坚守传统农耕方式,比如红河州的彝族村民至今仍用草木灰施肥,用轮作保持土壤肥力,这些实践与奈斯的朴门农业理念不谋而合。可不仅仅是在农田里埋头苦干。他还积极推动国际生态社区的建设,把传统的民居改造成环保建筑,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的人才来到这里共同居住。他对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深信不疑,还通过举办论坛和开展项目,促进东西方的环保合作,因此被人们誉为“民间交往桥梁”。很多网友看到奈斯的故事后,都有不同的看法。有的网友觉得他太傻了,放着好好的外交官不当,跑到深山里受苦。但也有网友非常敬佩他,认为他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,是一个真正的环保先锋。还有网友将他的选择与云南的历史联系起来,认为他“在古老的红土地上种下了现代生态文明的种子”,甚至有人调侃:“这大概就是新时代的‘洋陶渊明’吧!”十二年来,奈斯用锄头开垦土地,用行动跨越国界,在云南的红土地上,书写了一段跨越文化、融合自然的别样传奇。他的故事,就像一颗种子,种在了很多人的心里,说不定哪天就会生根发芽,开出美丽的花朵。
两年前,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排,那一刻就不是环保新闻,是信任危机的倒计时。倒到今天

两年前,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排,那一刻就不是环保新闻,是信任危机的倒计时。倒到今天

两年前,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排,那一刻就不是环保新闻,是信任危机的倒计时。倒到今天,美国FDA忽然按下警报:沃尔玛自有品牌“惠宜”冷冻面包虾,被检出铯-137,68贝可/千克。按照美方干预标准1200贝可/千克,这个数值远没到“红线”。可FDA还是发公告、要求在13个州下架、别买、别吃。沃尔玛也不犹豫,立刻召回。数字没炸裂,反应却很强烈。为什么?因为这是铯-137——半衰期三十年,记忆里跟“核事故”捆在一起的那种同位素。它不是你今天不看明天就会消失的化学品,而是会在舆论里、也可能在食物链里,待很久。随后溯源信息给出:这批虾来自印尼一家供应商。按理说,日本应该松一口气——“不是我”。但在社交媒体上,矛头依旧奔着福岛去。理由粗暴却有效:全球公开往海里排核污水的,只有你日本;历史上有核泄漏记录的,也是你。海水会流,鱼会游,货会跨境,谁能保证这不是“漂来的”?日本这两年在做一件难度堪比登天的公关:证明海鲜“没问题”。检测数据一摞摞地发,官员一拨拨地站台,海里刚打上来的鱼片在镜头前“现吃”。问题是,风险从来不是“零就是一”的判断题,而是“可信不可信”的选择题。你可以讲科学,但你解决不了别人不信你的心理学。FDA这次的做法很教科书:低于干预标准也下架,理由简单——消费者对“核”这个词敏感,零容忍比解释更便宜。企业的反应也一样:召回的代价,远小于一次公关灾难。监管与市场合拍,形成的是“先撤再说”的共识。话糙理不糙:核同位素不是沙门氏菌,不用到阈值才出手。顺便说句冷知识:铯-137不是日本独家,它在全球核试验、核设施运行、乃至某些医疗源管理不当后都可能出现。可一个“源头清白”的解释,挡不住“社会放大”。当你的国家形象与“核污水排海”绑定,任何远方的同位素噪点,都会被投射成你的影子。这叫“名誉重力”,会把风险舆论通通吸过来。现实层面,海鲜供应链更让人心里发毛:多国捕捞、异地分割、跨境冷链、再贴牌销售。你在美国冰柜里拿起一袋虾,背后可能是印尼捕捞、越南分切、第三国包装、再经由某港口转运。只要出现一个“核”字,整条链子就抖一次。最终,抖掉的不是谁家一船货,而是整个进口海鲜的信任溢价。日本的应对逻辑,是用更多检测报告替代信任。问题在于,检测只能证明“此时此地这批货”的状态,证明不了“体系无虞”。当年福岛事故的残影还没散,如今又叠加“排海常态化”的认知,单靠“合格证”很难重建“安心感”。对外喊话“没问题”,对内继续排放,这套组合拳,注定带着刺。消费端的选择更直接:能不吃进口海鲜就不吃,能换产地就换产地,能看报告就看报告。对商超而言,这意味着“原产地+全程追溯+同位素抽检”恐怕要成为新标配,不是做样子,而是护城河。对监管而言,动态抽检得跟上国际水文与渔汛的节奏,别等舆论炸了再追溯。对媒体而言,少点带节奏的甩锅,多点把检测方法、采样频次、检测极限讲明白——不然人人都是专家,人人都只信恐惧。有个残酷的判断:就算这次问题虾与福岛无关,日本也很难“摘锅”。只要排海继续,每一次“铯-137”就会被当作一次提醒:海洋是地球的公共品,不是任何国家的下水道。你把自己放进了风险叙事的中心,就得做好长期被“点名”的准备。两年过去了,争议没有熄火,反而更职业、更日常:检测、下架、召回、辟谣、再检测。消费者不会跟你争论大气沉降还是洋流扩散,他们只用脚投票——别买。企业不会跟你吵“合不合规”,他们只看损益表——下架。监管不会陪你比谁懂核,他们只看信用风险——预防性处理。这就是市场的“冷处理”。你有权利质疑,也有权利拒绝。对日本而言,重建信任只有一条路——减少争议动作,增加透明成本;否则,每一次远方的“68贝可”,都会变成贴在你身上的“标签”。这标签,洗不掉。参考资料:《美国一边支持日本排海,一边减少进口!福岛民众:我们忍了又忍……-京报网》
俄罗斯核物理学家安德烈·奥扎罗夫斯基在蒙古被捕!奥扎罗夫斯基表示,他是应当地

俄罗斯核物理学家安德烈·奥扎罗夫斯基在蒙古被捕!奥扎罗夫斯基表示,他是应当地

俄罗斯核物理学家安德烈·奥扎罗夫斯基在蒙古被捕!奥扎罗夫斯基表示,他是应当地活动人士的邀请前往蒙古的。起初,他们在戈壁沙漠的铀矿开采区检测辐射污染,之后又前往马尔代伊地区的一处旧采矿点。这位科学家带着测量设备,利用休假时间自愿帮助当地环保人士评估放射性危险,结果在测量旧铀矿废料时被蒙古移民局和警察人员拦住。他们拿走了他的护照,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就限制了他的自由,整个过程就像一场莫名其妙的神秘行动。奥扎罗夫斯基事后描述,他被带上一辆车,在深夜的路上走了五个多小时,前往移民局办公室,他开玩笑说这些官员好像用了“福尔摩斯式的方法”找到他,其实更可能的是他的通讯被监控了。这事看起来是环保测量,背后却牵扯资源控制、地缘政治和跨国技术合作的多重博弈,蒙古的铀矿资源长期被大国注视,任何外部科学活动都可能被敏感解读。科学家做辐射测量本来不需要特别许可,但蒙古执法单位偏偏选择强硬手段,这说明在一些地区,科学和环境安全让位于政治和资源保密。铀矿开采遗留的辐射问题关系民众健康,但国际科学家参与监督居然受到限制,这不得不让人思考,某些国家是否在隐藏环境风险。俄罗斯和蒙古之间一直有密切的能源合作,此类事件可能影响双边关系,甚至波及区域铀贸易市场。科学家跨国合作困难重重,这次事件给国际科研敲了警钟,如果连基本的测量活动都被拦下,未来环保技术共享可能更加敏感。说到底,这次拘捕更像是一种姿态,蒙古当局或许想对外展示资源控制权,却忽视了环保合作的全球意义。普通老百姓更关心的是环境安全和健康权益,而不是政治游戏,你们觉得国际科研合作该如何避免这种困境?

安溪: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

19日,市委、市政府召开第三轮省级环保督察整改百日攻坚暨晋江流域上游...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严肃性、重要性,坚决杜绝松劲思想、全力攻坚,推动中央、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,真正实现水清、岸绿...
牙膏的威力这么强大,90%的人都不知道!1.米饭加牙膏,搅匀后相当于环保强

牙膏的威力这么强大,90%的人都不知道!1.米饭加牙膏,搅匀后相当于环保强

牙膏的威力这么强大,90%的人都不知道!1.米饭加牙膏,搅匀后相当于环保强力胶。2.饰品时间戴久了颜色暗沉,挤点牙膏在软布上,轻轻擦拭银饰、合金首饰或手表表壳,再用湿布擦净,瞬间恢复闪亮光泽!(注意:贵重宝石、珍珠、镀金饰品慎用)3.牙膏加洗衣液,网鞋污渍全消灭。4.水龙头上有污垢,挤点牙膏,撒点柠檬汁(或白醋),静置10分钟,再用旧牙刷或百洁布刷洗,水垢轻松瓦解,光亮如新!5.牙膏加白酒,喷在水锈处,一擦就干净。6.牙膏加热啤酒,白鞋发黄不再有。7.手机屏幕有划痕,在屏幕上涂少量牙膏(非凝胶类),用超细纤维布或棉签沾水后非常轻柔地打圈擦拭,再用干净湿布擦净,能减轻或掩盖细微划痕。(注意操作时需谨慎,仅限屏幕玻璃,避免用力过猛)。8.牙膏加洗洁精,玻璃一擦亮晶晶。9.熨斗底板焦渍多,用牙膏一抹就干净,熨斗冷却断电后,底板挤上普通牙膏,用软布或海绵轻轻擦拭焦渍处,顽固污渍很快软化脱落,恢复顺滑。10.牙膏加白醋兑水稀释,轻松对付油污。11.冰箱异味太难闻,用牙膏水擦一擦,水里挤入一段牙膏搅匀,用抹布蘸牙膏水擦拭冰箱内壁和密封条,不仅能清洁污渍,还能有效去除异味,留下清新感。12.衣服发霉,盆里挤入牙膏、食盐、洗衣粉、白醋,加水稀释,浸泡5分钟后搓洗衣服,跟新买的一样。13.键盘按键脏兮兮,用牙膏和酒精来清理,棉签蘸取少量牙膏(或牙膏+一点点酒精混合),仔细擦拭键盘按键缝隙和表面的油污指纹,再用微湿棉签擦掉残留,键盘干净不粘手!(注意避开电路板区域,少量操作)。#牙膏使用常识##牙膏生活妙招##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#
时隔六年,马云又现身蚂蚁森林,和护林员一起吃西瓜,谈笑风生。他身穿黑T恤,白裤

时隔六年,马云又现身蚂蚁森林,和护林员一起吃西瓜,谈笑风生。他身穿黑T恤,白裤

时隔六年,马云又现身蚂蚁森林,和护林员一起吃西瓜,谈笑风生。他身穿黑T恤,白裤子,简单又帅气,还特意与一棵梭梭树比高。九年来,蚂蚁森林总共植树六亿棵。马云通过蚂蚁森林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,带动七亿人参与环保,就连我这个普通人,也能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,为祖国的绿化贡献一份力量。不管别人怎样评价马云,在环保绿化方面,马云确实做的不错!
下楼扔垃圾,看见两个两件这个。为啥要扔呀?

下楼扔垃圾,看见两个两件这个。为啥要扔呀?

下楼扔垃圾,看见两个两件这个。为啥要扔呀?
iPhone17环保手机壳实物图…这次的环保材料苹果又打算定价多少呢[跪了]还是

iPhone17环保手机壳实物图…这次的环保材料苹果又打算定价多少呢[跪了]还是

iPhone17环保手机壳实物图…这次的环保材料苹果又打算定价多少呢[跪了]还是要399的话,我真的要打电话给环保之母投诉啦[汗]真的不好看[汗]算了我还是等第三方的保护壳吧,起码也是真的便宜又大碗​​​
iPhone17环保手机壳实物图实物图怎么有点丑,不过果子的第三方手机壳都比官

iPhone17环保手机壳实物图实物图怎么有点丑,不过果子的第三方手机壳都比官

iPhone17环保手机壳实物图实物图怎么有点丑,不过果子的第三方手机壳都比官方好看还便宜,等新机发布了直接搞个第三方的,大家的手机壳都是去官网买还是第三方?​​​
1960年,年近六旬的梁思成和儿媳周如枚以及孙子们的珍贵合影,此时,距离林徽因去

1960年,年近六旬的梁思成和儿媳周如枚以及孙子们的珍贵合影,此时,距离林徽因去

1960年,年近六旬的梁思成和儿媳周如枚以及孙子们的珍贵合影,此时,距离林徽因去世已经过去了5年。梁思成这个人,从小就跟着父亲梁启超长大,1901年出生在日本东京,那时候梁启超正因为政治原因在外头避难。回国后,他在北京上学,1915年进清华学校,1924年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,三年后拿了硕士学位。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,当上教授,专攻中国古建筑研究。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,带队在全国跑,测绘了好多古迹,比如山西的佛光寺和应县木塔,这些成果后来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宝贝。他还写过《清式营造则例》,把清代建筑规则整理得清清楚楚。抗日战争时,他带着家人辗转西南,照样坚持考察古建筑,1945年回北京,继续在清华大学教书,当建筑系主任。1949年后,他参与北京城市规划,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,还提过保护北京古城墙的方案,虽然没全实现,但他的心意在那摆着。195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,继续搞建筑教育和研究,直到1972年去世。林徽因是梁思成的妻子,1904年生在杭州,家里是书香门第,父亲林长民是外交官。她小时候在上海长大,1920年跟父亲去英国,接触西方文化。1924年也去宾大学建筑,和梁思成成了同学。两人1928年在加拿大结婚,回国后一起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,她教设计,还写诗歌,参与国徽设计。林徽因身体不好,肺病缠身,但一直坚持工作,1955年4月在北京去世,享年51岁。她和梁思成有两个孩子:女儿梁再冰1929年生,儿子梁从诫1932年生在北京。梁从诫从小在父母的学术圈子里泡大,1948年进清华大学历史系,毕业后去云南大学教书,1958年回北京搞世界史研究。周如枚是他的妻子,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,父亲周培源是著名物理学家,曾当北大校长。周如枚出身好,两人1955年结婚,生了儿子梁鉴。周如枚婚后主要在家带孩子,也帮着家里的事。那张1960年的合影,正好是林徽因去世五年后拍的。梁思成当时59岁,在清华大学工作,负责建筑教学和研究。周如枚作为儿媳,坐在梁思成旁边,孙子梁鉴和另外两个外孙也入镜。这张照片记录了梁家那时候的家庭状态,梁思成看起来还挺硬朗,继续他的古建筑保护事业。周如枚当时27岁左右,刚结婚五年,儿子梁鉴才几岁大。合影里大家穿得整齐,背景是北京的普通客厅,墙上可能挂着些建筑图纸。这时候,梁思成已经开始考虑个人生活,林徽因的离去让他一度难过,但他把精力都放工作上。周如枚和梁从诫的婚姻表面平稳,两人都是知识分子,生活圈子重叠。周如枚的父亲周培源和梁思成是老熟人,这门亲事从一开始就门当户对。合影拍完后,梁家继续过日子,梁思成参与北京的一些建筑项目,比如华侨大厦的改建。周如枚忙着照顾孩子,梁从诫则在单位搞历史研究。这张照片后来流传开来,成为梁家历史的见证。合影几年后,梁家的变化就开始了。1962年,梁思成娶了林洙,她比梁思成小27岁,原是清华大学的学生,第一段婚姻是和梁思成的同事,但离婚了。林洙帮梁思成整理资料,两人结婚后,林洙负责家务,梁思成继续研究《营造法式注释》。这段婚姻维持了十年,直到梁思成1972年在北京医院去世,享年71岁。他晚年身体不好,贫病交加,但一直没停下工作。梁思成的子女对林洙有意见,不太认可她,但梁思成临终前留下话,让林洙崩溃大哭。梁从诫和周如枚的婚姻也没走到头。1969年,梁从诫37岁,周如枚提出离婚,带走儿子梁鉴,还给他改名叫周志兵。周如枚离婚后不久再嫁一位麻醉学家,新家庭过得一般。1980年,周如枚因为癌症在北京去世,只有47岁。离婚时她卷走了一些家产,这事后来让人议论,说她凉薄,但实际情况是两人感情早就不和,梁从诫自己也承认有过出轨。周如枚的下场让人感慨,生活没给她好结局。离婚后,梁从诫没怨恨周如枚,反而理解她,继续自己的事业。1980年代,他转行搞环境保护,觉得人类破坏自然太严重。1993年,他在北京玲珑园的古塔下,和朋友王力雄等人商量,1994年正式创办“自然之友”,这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。梁从诫跑遍可可西里和滇西北雨林,1995年甚至在藏羚羊保护站过生日,吃青稞饼。“自然之友”发展成上千会员的团体,影响了好多人环保意识。梁从诫一直干到晚年,2010年10月28日在北京病逝,享年78岁,告别仪式上千人自发来送。周志兵长大后没跟着父亲的环保路子,而是专攻文物研究和收藏。他在北京工作,是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,研究青铜器等古物,成就不错。周志兵小时候在外公周培源身边长大,改姓后也没丢掉家族的学术传统。他后来说过奶奶林徽因的事,强调家族对文化的传承。